各培养单位:
为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荐优秀作品参加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经研究决定,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主办,管理学院承办武汉科技大学第三届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预选赛。为了做好相关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请各培养单位及时通知研究生,鼓励研究生积极报名参赛。
一、大赛基本情况介绍
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主题赛事之一,是主要面向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EM)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群体所举办的全国性研究生赛事。本案例大赛通过积极引导MEM及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生,通过采集并导入社会实践中的工程管理案例,利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分析动态数据,提炼总结并共享各个工程领域的生产实际与发展经验。本案例大赛参与研究和参赛的案例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过程分析、实践检验以及创新创业思想,能够推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与行业资源的紧密对接;能够服务于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能够服务于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等重要目标。
二、预选赛时间
2025年6月23日至7月30日
三、预选赛参赛说明
详情参照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2025)参赛指南(https://cpipc.acge.org.cn//cw/detail/2c908018876ef068018774a7a5bc03fd/2c908018975359cd019757b766f3154a)
四、预选赛程序
选拔赛以网上评选形式进行。参赛者通过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管理平台提交参赛作品,评审专家将对全部提交成功的作品,从题目创新及实施的合理性、创造性、文字表述的规范性等方面对参赛作品进行线上评审,最终按照综合得分排名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推荐参加国赛。
五、参赛要求
1.主要面向具有正式学籍的工程管理硕士(MEM)研究生,或刚刚毕业三年内的MEM毕业生;已获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本科生和本研贯通培养的在读学生(含外籍),其他相关学科或专业的研究生经其培养单位推荐也可参赛;
2.鼓励并欢迎非学生的企业选手参赛,企业参赛选手无学历限制,但须与在读研究生联合组队参赛,且团队中在读研究生人数不低于50%。
3.每支参赛队伍不超过5人(其中“案例研究型学位论文”赛道参赛作品为1人);可在系统中申报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超过2人。
4.每支队伍须指定一名非企业选手担任队长,负责赛事全程事务对接,且队员分工明确,报名时须保证个人信息准确有效。
5.参赛队伍安排联络人加入QQ交流群(群号:793973260),负责本参赛队伍的通知传达以及其他事项。
六、作品要求
本届大赛设10个平行主题赛道。参赛作品应紧密围绕工程管理实际问题,选题具有典型性、特定性和示范性,成果具有较高的启示价值;鼓励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采用“学校推荐+区域初筛”模式推选出优秀案例参赛;参赛者可参考各个“主题赛道”介绍,投稿到相应的“主题赛道”,每个案例只能投稿1个“主题赛道”。
1、 “案例研究型学位论文”赛道:聚焦运用案例研究方式完成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工程管理实践领域的真实客观事件,应具备专业性、典型性、特定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并具有实践价值及可操作性,优先采用一手案例资料。论文已经答辩通过(限2年内毕业的论文)或者即将提交评审或答辩。论文符合工程管理教指委2020年发布的《MEM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与工作指南》要求。
2、 “重大工程建设”赛道: 围绕工程管理实际问题,聚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复杂工程技术挑战以及深远社会影响的工程建设与运营领域。针对广泛的重大工程项目,对其规划、立项、招投标、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环保、设施设备管理等问题,有选择性地开展相关问题的案例研究。探讨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中,有效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应对风险,实现工程项目的高质量交付与可持续运营,同时注重工程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推动工程建设行业向着更加科学、高效、绿色、智能的方向发展。
3、 “重大系统研发”赛道: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跨学科交叉和产学研协同,以航空航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等领域为背景,聚焦其复杂系统、产品设计、装备研制过程中的项目规划论证、建设实施、资源配置、进度管理、成本控制、技术攻关、原型测试、数字化应用等核心问题,开展的具有较强代表性和推广应用价值的案例研究成果。
4、 “精益生产”赛道: 聚焦工业工程、智能制造等相关学科领域,基于真实生产/服务场景,对实现显著降本增效或工具、模式、方法等创新,具有可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形成案例研究成果。
5、 “创新创业”赛道: 本赛道聚焦工程管理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以“AI驱动创新、工程引领未来”为主题,鼓励参赛团队结合实际的中小型创新或创业项目开展案例研究,鼓励面向如下三大领域:1、产业升级(智能计算与工程决策、装备创新与工程管理等);2、韧性保障(AI赋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程创新等);3、生态创新(工程管理范式革新、智能供应链系统等)。研究成果对解决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与计算机、人工智能、机械工程等学科的深度融合,重点考察多学科协同创新能力与解决方案的工程落地潜力,鼓励具备可验证的商业模式或产业应用示范。
6、 “产业创新”赛道: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布局优化、供应链产业链协同创新、新质生产力培育与价值转化、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等主题,通过采集响应时代主题、助力区域发展、推动产业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聚焦新时代产业变革中的真实问题,利用科学的工具分析真实数据,提炼总结并共享创新实践与发展经验。
7、 “服务工程”赛道:以服务领域的工程管理优化与创新为导向,推动工程管理思维、方法和先进技术在服务业的创新和应用示范,涵盖金融服务(如绿色金融、智能风控、普惠金融)、生产服务(如智慧物流、科技金融)、生活服务(如医疗健康、文化教育)、服务业数智化转型等主题,鼓励引发服务流程重构、资源优化配置、服务效率和价值提升的优秀案例。
8、 “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赛道:聚焦工程管理领域推进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鼓励研究应对低碳转型、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创新案例。探讨如何在政策制定、工程建设、产业运营等领域实现绿色转型,推动低碳技术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解决方案。成果应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9、 “智慧城市”赛道:针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工程管理新挑战,融合系统工程思维、可持续发展理念、工程管理方法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聚焦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代表性案例,通过数据驱动分析和实证研究,探索工程管理新模式与新实践。
10、 “医工融合”赛道:聚焦于促进医疗、保健、康复等与科技和管理融合实现创新的实践案例,围绕AI辅助诊断、智能决策支持、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健康行为促进等方面,通过“数据、算法、设备、场景”等方面的创新,构建创新的解决方案,优化医疗资源、提升诊疗效率和质量、促进全病程追踪管理、提升服务体验等。
七、竞赛说明
1.参赛队伍均须按照要求按时、合规地提交参赛作品。除案例报告封面页外,报告其他页中不得体现学院或导师等影响比赛公平的信息。提交报告截止日期后,一旦通过资格审查不得更改团队成员信息、指导老师及参赛作品信息等。参赛队伍获通知进入初赛后,方可进行必要的补充、拓展、完善其参赛作品,但不可更换参赛队员及案例赛道等项目核心内容。如因特殊情况必须变更,参赛队需向学校提交变更申请,学校同意后方可变更。擅自变更参赛信息的参赛队,学校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
2.参赛案例相关的所有材料均属于自有知识产权,若存在抄袭、改编现有案例等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将取消该队参赛资格,已经获得奖励的,收回所获奖励及证书。
3.参赛案例内容涉及具体企业单位信息等,参赛队伍必须与该单位签订案例参赛投权书(具体内容见大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并承担因参赛案例涉及的一切相关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等。
4、已参加“研创赛”其他主题赛事的案例作品未经重大修改的不能报名参加工程管理案例大赛。已参加往届“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的案例作品未经重大修改的不能报名参加本届工程管理案例大赛。
5.案例参加预选赛评审须提交一份查重报告,文本重复率不得超过10%(去除引用部分后)检测结果以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结果为准。如经专家鉴定为重复参赛或无实质创新、作品雷同或有抄袭行为的团队,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参赛作品必须是主要参赛人亲自参与并完成的工作,使用第一手资料,原则上不接受采用二手资料完成的案例。
八、评审办法
1.校内选拔赛、初赛和总决赛的评审标准一致。
2.学校邀请专家对案例展示的重要性、创新性和典型示范性(30分)、案例研究深度与写作质量(40分)、案例成果及启示性(30分)进行打分。以100分制进行打分,给出各参赛作品分数,根据作品分数及比例评出获奖名单。
九、报名与评审
学校根据赛事报名情况,将对所有报名的技术论文和商业计划书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具体安排如下:
1.每个参赛队伍须以附件形式提交一份案例报告正文(word版本,格式见预选赛案例报告及PPT参考格式)+一份案例PPT文档(25页内)+文章查重报告+案例参赛授权书,并以“参赛队——作品名称”给所有文档命名。参赛作品于2025年7月30日前上传到预选赛报名系统“作品提交”中,链接为:http://59.68.177.226/comp/front/comp/info?id=3600
2.作品评审:2025年8月上旬,学校将邀请专家进行线上评审,从题目创新及实施的合理性、创造性、文字表述的规范性等方面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最终按照综合得分排名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推荐参加国赛。
3.参加校内赛不收任何费用。
十、竞赛组委会联系方式
1.联系人:吕权
2.联系电话:027-68897061
3.组委会邮箱:glyjs@wust.edu.cn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研究生院
创新创业学院
校团委
管理学院
2025年6月26日